2009年票選的民怨之首--「高房價」終於在2010年3月份政府開始有了動作,為了抑制都會區房價飆漲,立法院請來四大財經部會作報告,結果金管會主委、財政部長、經建會主委和央行副總裁分別各自拿出辦法,彙整成「打房四招」,包括(1)交易價格透明化,(2)緊縮投資客貸款,(3)非自用住宅要課重稅,(4)央行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等等。
只不過,這四招的功效如何?看在房地專家眼中,認為緩不濟急。首先,金管會要公開不動產交易價格,這個價格的標的物通常來自於銀行與法院拍賣賣物件,這種價格本來已經是「低於市價」,公開這樣的價格是不是真有意義,則很有商榷空間,一般仲介業成交、預售個案成交的價格才具有市場參考價值,如果交易價格要透明,應該要求房屋仲介、建設公司公佈個案的成交單價,這樣的價格才叫公開,才不致於被炒作。
其次,緊縮投資客貸款的策略,房地產的「投資」本來就是合理的理財工具,政府要辦的是「投機」,否則股票市場中的短線進出、當沖交易這樣的投機行為,政府為何允許?如果設定個人購買第2戶房子時,就認定投資,而要採取緊縮貸款,恐怕執行的份際會有很多爭議。
第三、非自用住宅要課重稅的招式,張金鶚表示,為了抑制房價飆漲,政府過去提出豪宅稅、興建廉價國宅效果都有限,非自用住宅課重稅,對於有錢人、擁有好幾棟不動產的人來說,就像課徵豪宅稅一樣,學者認為,效果恐怕也有限。
致於央行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,對於抑制房價是不是真的那麼有效果,看看以前央行祭出相同手段時,房地產價格有沒有出現滑落,就應該可以知道答案,看在學者的眼中,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直言:「方法都很好,就看落實的力道有多強。」
莊孟翰說,央行的針對性調整對抑制房價飆漲一定有幫助,不過,操作要小心,因為建商投資房地產是「一個卡一個」,是透過貸款投資,一旦實行過當,建商會倒閉,若干年前房地產出現建商連環倒閉事件,就是金融機構出現緊縮信用的手段下造成的,這樣的情況必須「謹慎處理」。當然,這樣的思維也可以逆向操作,政府不妨殺雞儆猴,就抓一個投機炒作的建商作為指標,辦一個案子出來之後,把政府抑制炒樓的氛圍塑造出來,投機客「跑都來不及了」,怎麼還敢來炒樓。(本文撰寫於2010年3月11日)